多模态食品健康计算论坛

会程安排

9 月 21 日 上午

分论坛主席

闵巍庆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
闵巍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内容分析和食品计算。在 Patterns (Cell Press)、IEEE TPAMI等领域主流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 70 余篇。连续两年分获国际多媒体领域主流期刊 ACM TOMM 和 IEEE MM 的年度唯一最佳论文奖。研究成果应用到武汉中心医院、美团等十余家企事业单位中,其中在美团的技术应用获美团最佳科研合作奖。入选北京市杰青,获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 青年科学家奖、ACM 中国 SIGMM 新星奖及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担任领域主流期刊 IEEE Trans. on Multimedia的编委、Food Chemistry的客座编委、领域主流会议ACM MM’21/ICME’22-25 的领域主席,是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多媒体专委会秘书长,中国多媒体大会2025 程序委员会主席。
王赛
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
王赛,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长期从事食品生物传感分析检测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JACS、Angew、Food Chemistr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件。科技成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石吉勇
教授 ⋅ 江苏大学
石吉勇,博士,博导,教授,主要从事食品、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技术及智能加工装备研究。并入选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杰青、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6)、中国食品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1/10)、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3/6)、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3/6);主持国家自科基金、省重点研发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8篇(IF>10论文5篇,ESI高被引论文3篇)、EI论文12篇;以第一发明人授权英国发明专利1件、日本发明专利1件、瑞士发明专利1件、中国发明专利7件。
朱金林
研究员 ⋅ 江南大学
朱金林,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6年于浙江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7-2020年分别于香港科技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20年加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与营养健康。近年来,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研究成果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CAA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
房玥晖
副研究员 ⋅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房玥晖,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副研究员。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卫生信息安全与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营养与健康相关研究,在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营养与慢性病、人群膳食模式及健康效应、归因疾病负担等领域,开展观察性研究和政策研究等工作。

分论坛报告

人工智能驱动的食品营养转型升级
马培华 研究员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报告摘要:本报告系统阐述人工智能技术在食品科学领域引发的技术革命,重点围绕功能材料开发、加工工艺优化和营养服务升级三个维度展开。首先,基于强化学习算法与高通量实验平台协同机制,成功开发出具有双高特性的壳聚糖基复合包装材料:通过3D分子构象优化策略设计的可降解薄膜(拉伸强度≥185MPa,断裂伸长率>45%)较传统PVC材料显著延长黄瓜货架期至28天(4℃);利用深度分子对接模型加速的1D纳米晶体材料对毒死蜱/草甘膦吸附效率突破98.7%,为农药残留治理提供创新方案。其次,构建Q-learning融合控制模型实现超高温加工2000K毫秒级动态调控,使肉品菌落总数稳定控制在10^3 CFU/g以下。最后,通过多模态神经网络构建食品组分全息图谱数据库(覆盖8.9万种食材),耦合大语言模型开发出智能营养决策系统,实现从分子识别(准确率92%)、代谢解析到个性化膳食建议的闭环服务,成功应用于慢性病患者的精准营养干预。本研究证实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食品产业链的技术范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讲者简介:马培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基于人工智能的精准食物营养成分估算,智慧食品安全检测,智能食品包装材料开发,智能营养问答系统。近5年在Matter,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Science, 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顶尖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3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7.3,累计影响因子196,总引用2200余次,H指数25,其他作者37篇);现担任Innovation Materials, Foods等国际期刊青年编委,同时担任ACS Nano,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Food Chemistry等30多个高水平期刊独立审稿人;曾受邀担任国际食品学会年会食品安全分会主讲人,并在美国化学学会年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报告10余次。兼任农业农村部农产品标准委员会农机装备分委会秘书长,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人工智能医学分会理事。长期担任美国国家自然基金(NSF-SBIR)和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基金(USDA-NIFA)评审。美国化学学会会员,国际食品学会(IFT)会员,美国食品荣誉学会会员。
海水鱼品质精准评价与快速识别
王凯强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
报告摘要:随着水产消费结构的升级与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消费者对海水鱼类“吃得好、吃得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强,传统以安全和产量为导向的检测体系已难以满足品质分级、市场定价及品牌建设的需要,海水鱼类品质的科学评价与快速检测技术成为提升水产品附加值与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本报告聚焦于养殖海水鱼类品质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系统构建了涵盖感官、理化与营养特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近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现代光谱技术应用于海水鱼品质的快速无损检测。通过采集不同品质鱼样的光谱信息并提取其关键特征,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支持向量机(SVM)、卷积神经网络(C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及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等建模方法,成功实现对海鲈鱼、大黄鱼及大西洋鲑鱼等典型海水鱼类的品质参数快速预测。研究成果为构建“蓝色食品”认证标准、推进海水鱼品质分级规范化、以及开发水产智能快检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助力产业实现从“重产量”向“重品质”的战略转型。
讲者简介:王凯强,博士,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青年英才工程”人才,山东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评价岗位骨干成员,入选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研究方向为食品质量安全快速无损检测。主要围绕拉曼光谱、近红外光谱、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等分子和原子光谱技术结合人工智能,开展食品质量安全、营养和感官品质评价等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资助,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件,参编英文专著《Modern Techniques for Food Authentication, 2nd Edition》1部。担任Journal of Future Foods、Food Wellness、食品工业科技等多个期刊青年编委。
多模态融合驱动的食品安全监管技术与应用
李海生 教授 ⋅ 北京工商大学
报告摘要:报告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食品科学的交叉研究,介绍多模态智能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创新应用:包括知识图谱构建对食品风险关联挖掘的突破,区块链与联邦学习融合实现全程全息的风险信息可信共享机制,通过粮油质量安全溯源控制系统等案例,介绍多模态技术在风险感知、追溯管控和预警决策中的价值,为“预防为主、智慧协同”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理论与技术范式。
讲者简介:李海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商业数据安全防护与智能治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图学学会会常务理事,中国仿真学会人工智能仿真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服务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图学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出版学术专著三部,授权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登记多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软件学报》《计算机学报》《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和TNNLS、TCE等IEEE汇刊发表论文100余篇。
数智技术赋能营养调查与研究的应用进展
房玥晖 副研究员 ⋅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报告摘要:数智技术是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有机融合,是促进营养调查方法革新的重要途径。本报告围绕数智技术与营养健康,重点探讨多模态数据采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等方法在营养健康数据采集-监测-分析-评估-指导等营养调查与研究全链条下的应用进展。
讲者简介:房玥晖,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 副研究员。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卫生信息安全与新技术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营养与健康相关研究,在营养健康状况变迁、营养与慢性病、人群膳食模式及健康效应、归因疾病负担等领域,开展观察性研究和政策研究等工作。
食品计算与食品大模型
闵巍庆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报告摘要:食品计算通过对食品图像、菜谱文本和各种膳食属性(如营养素等)等多媒体内容的分析处理,促进食品相关领域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精准化转型升级,以最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膳食需求。本报告面向食品营养健康,从食品视觉分析、食品推荐、多模态食品营养评估和食品大模型等几个方面介绍相关研究进展与应用成果,并对未来食品计算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讲者简介:闵巍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内容分析和食品计算。在 Patterns (Cell Press)、IEEE TPAMI等领域主流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 70 余篇。连续两年分获国际多媒体领域主流期刊 ACM TOMM 和 IEEE MM 的年度唯一最佳论文奖。研究成果应用到武汉中心医院、美团等十余家企事业单位中,其中在美团的技术应用获美团最佳科研合作奖。入选北京市杰青,获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 青年科学家奖、ACM 中国 SIGMM 新星奖及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担任领域主流期刊 IEEE Trans. on Multimedia的编委、Food Chemistry的客座编委、领域主流会议ACM MM’21/ICME’22-25 的领域主席,是中国计算机学会(CCF) 多媒体专委会秘书长,中国多媒体大会2025 程序委员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