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学家论坛

会程安排

9 月 20 日 下午

分论坛主席

董 晶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董晶,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师生导师,CSIG/CCF/IEEE 高级会员, CAAI杰出会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目前担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理事、副秘书长、女工委副主任,IEEE亚太区执委、奖励委员会主席、IEEE信号处理协会全球成员发展主席。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安全与对抗、计算机视觉、多媒体内容取证等前沿方向的技术研究,先后以课题(子课题)负责人承担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点研发课题、1项工信部国家重大专项子项及2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课题)。在国际权威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已授权30项中国专利含3项美国专利。曾获4次最佳(优秀)论文奖、2016年度IBM学院奖、2019年度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杰出贡献奖、2020年度CSIG石青云女科学家奖、2021年度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2021年度CSIG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一)、2021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技术进步科普类)、2022年度中国发明协会创业创新奖一等奖(排名第一)、2022年度国家广电总局MediaAIAC大赛深度合成技术应用类一等奖(排名第一)、2023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二)以及2024全国大数据与计算智能挑战赛一等奖(排名第一)。
董燕妮
武汉大学
董燕妮,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遥感图像智能解译研究,已在IEEE TIP、IEEE TCybern、IEEE TGRS和ISPRS等国际刊物上发表SCI检索论文七十余篇,担任SCI期刊IEEE TGRS和IEEE GRSL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ICCV、AAAI、IJCAI等图像分析国际会议的高级程序委员会成员,以及IEEE高级会员,IEEE GRSS武汉分会副主席,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优博俱乐部副主席,湖北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等;曾获得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石青云女科学家奖、香江学者奖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等十余项科研项目。

分论坛报告

智能座舱具身交互智能
马 楠 北京工业大学
报告摘要:智能驾驶座舱离不开车对人之间的智能交互,应具有良好的具身智能。然而实际场景中,座舱数据结构较为单一、用户交互模块间关联性不强,多模态感知信息获取质量及利用效率不够高,项目组长期开展基于智能座舱交互多模态数据的用户行为分析建模与评价研究,提出了智能座舱全场景自适应交互的视听触多模态数据智能获取与编码融合、基于常规行为字典与开放式行为增量的智能座舱用户行为交互模型。可交互、会学习、自成长是新一代智能机器的硬核,具身交互赋能智能座舱,更好地服务于百姓大众。
讲者简介:马楠,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青年北京学者(人工智能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北京市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创新专项负责人,担任北京工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智能感知与自主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副秘书长,CCF杰出会员,研究方向为交互认知、具身智能、无人驾驶和智能机器人。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二等奖;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承担北汽集团、东风悦享、云迹科技等企业委托无人车、服务机器人智能交互项目10余项。带领团队多次在国内外人工智能、无人驾驶重要比赛中获得冠军,团队成果“无人驾驶云智能交互系统”获得第二届中国“AI+”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特等奖(2000余参赛队)。已在IEEE TRO、TIP、TNNLS、TMM、PR、中国科学.信息科学、ICRA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人才培养方面,建设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智能交互技术》,在中国大学MOOC开设12轮次;主编专著和教材5部,其中《智能交互技术与应用》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教材;先后获得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教学科研中的各种玩儿
刘家瑛 北京大学
报告摘要:报告讲述教学科研中始终秉持“寓教于乐、寓研于趣”的理念,教学中尝试多元化教学方式和智能技术融合,让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创造;科研上以好奇心驱动探索,在跨学科交叉处寻找创新灵感,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通过学术共同体的协作与分享,让知识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分享在教学科研中“玩儿”出的成长与收获。
讲者简介:刘家瑛,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教授,IEEE Fellow,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为智能媒体计算。发表IEEE/ACM汇刊与CCF A类论文10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2.4万余次,其中ESI高被引论文6篇,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担任APSIPA杰出讲者,CCF杰出会员,IEEE CASS-MSA技术委员会委员,CSIG多媒体专委会秘书长。担任IEEE Trans. on Circuit System for Video Technology,IEEE Multimedia Magazine等期刊编委,IEEE ICME/ACM ICMR指导委员会委员,ACM MM Asia 2024大会主席,ACM MM Asia 2025/2023,ACM ICMR 2021/IEEE ICME 2021大会程序主席,CVPR/ICCV/ECCV/ACM MM会议领域主席等。获省部级奖励3项、CSIG石青云女科学家奖青年奖、王选青年学者奖、IEEE ICME 2020最佳论文奖等。她是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学卓越奖获得者,主讲的全球MOOC课程获教育部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奖(课程带头人)。编写的教材获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优秀教学资源奖励计划/智能基座-突出贡献奖。

Panel思辨参与者

刘家瑛
北京大学
刘家瑛,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教授,IEEE Fellow,国家级人才计划获得者,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领域为智能媒体计算。发表IEEE/ACM汇刊与CCF A类论文10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2.4万余次,其中ESI高被引论文6篇,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担任APSIPA杰出讲者,CCF杰出会员,IEEE CASS-MSA技术委员会委员,CSIG多媒体专委会秘书长。担任IEEE Trans. on Circuit System for Video Technology,IEEE Multimedia Magazine等期刊编委,IEEE ICME/ACM ICMR指导委员会委员,ACM MM Asia 2024大会主席,ACM MM Asia 2025/2023,ACM ICMR 2021/IEEE ICME 2021大会程序主席,CVPR/ICCV/ECCV/ACM MM会议领域主席等。获省部级奖励3项、CSIG石青云女科学家奖青年奖、王选青年学者奖、IEEE ICME 2020最佳论文奖等。她是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学卓越奖获得者,主讲的全球MOOC课程获教育部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北京大学优秀教学团队奖(课程带头人)。编写的教材获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优秀教学资源奖励计划/智能基座-突出贡献奖。
马 楠
北京工业大学
马楠,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青年北京学者(人工智能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北京市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创新专项负责人,担任北京工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智能感知与自主控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副秘书长,CCF杰出会员,研究方向为交互认知、具身智能、无人驾驶和智能机器人。以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二等奖;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承担北汽集团、东风悦享、云迹科技等企业委托无人车、服务机器人智能交互项目10余项。带领团队多次在国内外人工智能、无人驾驶重要比赛中获得冠军,团队成果“无人驾驶云智能交互系统”获得第二届中国“AI+”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特等奖(2000余参赛队)。已在IEEE TRO、TIP、TNNLS、TMM、PR、中国科学.信息科学、ICRA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人才培养方面,建设了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智能交互技术》,在中国大学MOOC开设12轮次;主编专著和教材5部,其中《智能交互技术与应用》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教材;先后获得第六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王楠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王楠楠,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天地一体化综合业务网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近年来从事图像跨域重建与可信鉴别方面的研究,具体包括图像跨域重建,目标身份分析,以及模型可信学习等。在IEEE TPAMI、IJCV等国际学术期刊和CVPR、ICCV、ECCV、ICML、NeurIPS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7项实现专利技术转让,软件著作权3项,相关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荣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面上、青年项目,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联合基金项目等。担任国际期刊《Visual Computer》的共同主编(Co-Editor-in-Chief)及Neural Networks编委等。
王瑞平
中国科学院计算科学研究所
王瑞平,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重点关注真实开放环境下的视觉场景理解问题。发表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100余篇,Google Scholar引用9800余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带领研究生6次获得本领域主流国际学术竞赛冠亚军,获得CVPR2021 CLVISION Workshop最佳论文奖。担任Pattern Recognition、Neurocomputing等国际期刊编委,10余次担任IEEE CVPR、ICCV、ECCV、WACV、ACCV等国际会议领域主席,7次获得IEEE CVPR、ICCV、ECCV、NeurIPS、ICML等国际会议杰出审稿人荣誉,先后在CVPR2015、ECCV2016、ICCV2019等国际会议合作组织并主讲Tutorial。研究成果获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4完成人)、2022年度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第1完成人)。
郑伟诗
中山大学
郑伟诗,中山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IAPR Fellow,现任教育部机器智能与先进计算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研究协同与交互分析理论与方法,解决人体建模和机器人行为的视觉计算问题。发表CCF-A/中科院1区/Nature子刊 论文150多篇。担任国际人工智能顶级期刊IEEE T-PAM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Journal等期刊的编委。主持承担国家级重点类项目和人才项目5项、以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卓越青年团队(负责人)项目等。获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