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服务论坛:计算机视觉Ⅰ

会程安排

9 月 19 日 上午

指导专家

殷绪成
教授 ⋅ 北京科技大学
殷绪成,教授、博导,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实验室主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文档图像分析与识别专委会副主任/秘书长、中国自动化学会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专委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视觉专委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模式识别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模式识别、文字识别、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芯片、工业智能与工业软件技术及应用,在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连续四届荣获国际文档分析与识别大会技术竞赛共15项冠军,获2019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8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05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成员)。
韩军功
教授 ⋅ 清华大学
韩军功,2024年9月加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担任兴华讲席教授(长聘教授),教育部‘长江讲席’教授。回国之前,他任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全球排名前100;6位诺奖)计算机学院讲席教授,领导计算机视觉研究团队。2004年-2024年间,他曾在多所欧洲知名大学、国家研究机构及国际大型企业担任教授及研究员。他在动态神经网络、多模态视觉感知、类脑机器学习以及大模型优化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理论创新和技术突破。论文总引用量2.8万次,单篇一作论文最高引用量2.1千次,H指数80,并连续入选斯坦福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及ScholarGPS全球前0.05%高被引学者榜单(位列谢菲尔德大学工学部第一)。他是4本IEEE Transactions的副主编,荣获2024年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的最佳编委,并将出任BMVC2025的大会主席。他的团队获CVPR’24视频分割第一名;他主导开发的海量音/视频内容检索技术荣获国际CSI创新奖,并助力企业获得美国国家电视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技术与工程艾美奖。韩军功是国际模式识别学会会士、亚太地区人工智能学会会士。
李玺
教授 ⋅ 浙江大学
李玺,IAPR/IET/AAIA Fellow,IEEE Senior Member,CCF杰出会员,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青年特聘专家,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包括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Elsevier 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教育部重点规划研究项目负责人,第七届中国图象图形学会理事,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省特聘专家,杭州市钱江特聘专家,浙江省151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 中国信息与电子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特聘专家。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领域的研究和开发。
郑伟诗
教授 ⋅ 中山大学
郑伟诗(Wei-Shi (Jason) Zheng)教授, 机器智能与先进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任, 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副主任,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22), 国际模式识别协会会士(IAPR Fellow), 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2016), 国家优青(2015),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卓越青年团队负责人(2023), 广东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 等。目前两个国际人工智能顶级期刊IEEE T-PAMI和Artificial Intelligence Journal的编委,同时是国际模式识别著名期刊Pattern Recognition等国际期刊编委,国际顶级学术会议CVPR、ICCV、ECCV、NeurIPS 等的领域主席,国际多媒体旗舰学术会议ICME 2022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中国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大会2023/2025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等。多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爱思唯尔)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斯坦福大学)。发表 CCF-A/中科院1区/Nature子刊约200余篇,其中在IEEE T-PAMI/IJCV/Siggraph/自然通讯发表30余篇;作为负责人,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课题(两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重大项目重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20),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9),国家级教学成果(本科)奖二等奖(2023),教育部高校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9)等。
许倩倩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
许倩倩,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跨媒体计算、知识图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A类(原杰青)、B类(原优青)、联合基金重点、中国科学院先导课题等项目10余项。发表CCF-A类论文100余篇(包括TPAMI 20余篇),获2024年ACM MM Honourable Mention Award,并获NeurIPS/CVPR等CCF-A类国际会议竞赛冠军10余项。担任国际期刊TMM、TCSVT、ACM TOMM和Multimedia Systems编委,10余次担任CCF-A类国际会议领域主席。现/曾任CSIG青工委副秘书长、CSIG多媒体专委会副秘书长、CCF多媒体技术专委会副秘书长、CAAI深度学习专委会副秘书长。曾获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三完成人)、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技术发明二等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石青云女科学家奖、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最佳青年科技成果奖、ACM中国SIGMM新星,并入选首份AI华人女性青年学者榜单。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国家安全部门、阿里巴巴、百度等。

分论坛主席

杨小汕
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
杨小汕,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聚焦开放环境多模态内容理解,重点研究语义解耦的多模态大模型、多模态融合的域适应感知、多模态知识引导的小样本推理、联邦协同的跨模态表征,在相关领域发表90余篇论文,其中TPAMI、TMM等 IEEE/ACM Trans.期刊和CVPR、NeurIPS、MM等CCF-A类会议60+。负责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科技委重点项目课题等。获中科院院长奖、中科院优博、腾讯卓创奖,相关算法为腾讯、咪咕、航天二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担任MM、IJCAI等国际顶级会议Area Chair。
李慧斌
教授 ⋅ 西安交通大学
李慧斌,法国里昂中央理工大学应用数学与模式识别专业博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产教融合与产学研转化)。国家生物安全证据基地生物特征识别中心主任、西安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西安西图之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入选西安英才计划,陕西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西安市地方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三维视觉中的三维成像、逆渲染、3D人脸分析、视觉SLAM、基于隐式神经渲染的三维人脸、人体、物体、场景重建、跨模态三维内容生成等方面。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中英、中法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研究计划子课题、教育部-中国移动人工智能专项基金、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20余项科研项目。在TPAMI、IJCV、TVCG、TIP、TIFS、NeurIPS、ECCV、AAAI、ICCV等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代表性科研成果“基于多阶微分几何量统计特性及多任务稀疏重建原理的3D人脸识别系列技术”先后获国际大姿态3D人脸检索竞赛SHREC2011冠军、第七届欧盟生物特征识别工业与学术奖三等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陕西高等学校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奖项。
王旗龙
教授 ⋅ 天津大学
王旗龙,天津大学智算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围绕鲁棒神经网络架构和开放环境视觉感知开展研究,探索了一系列深层概率分布表征网络,相关研究发表SCI一区/CCF-A类论文50余篇,谷歌学术引用13000余次,单篇论文最高引用8400余次。先后获吴文俊人工智能优秀青年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论文、CVPR 2020最有影响力论文等奖励。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科技委基础创新项目、CCF-百度松果基金、CAAI-华为MindSpore学术奖励基金(优秀结题项目)等支持。获2024年天津市科自然科学一等奖(序3)。部分技术应用于自动驾驶环境感知数据分析与遥感影像智能解译,分别获2022年和2023年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序1、序3)。
闵越聪
助理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
闵越聪,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手语识别与翻译、多模态大模型幻觉评估与消减等基础和应用研究,多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VPR/ICCV/ECCV等计算机视觉主流会议及期刊并长期参与相关审稿工作,获得WWW’25跨视角手语孤立词识别竞赛冠军,ICCV’25多模态连续手语识别竞赛冠军,2023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等奖励。
张杰
副研究员 ⋅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
张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安全可信的智能算法研究组负责人,主要从事可信视觉计算、算法攻防、多模态大模型安全评估与防御等基础和应用研究,在知名期刊会议TPAMI/IJCV/CVPR/ICCV/NeurIPS等上发表论文50余篇,获2024年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24年中国铁道学会科技奖二等奖。先后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姑苏领军人才计划、中科院青促会和微软青年学者铸星计划。担任NeurIPS、ACL领域主席、智能安全期刊青年编委。